北宋初年,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知州權柄過大,創設了通判官職。
由皇帝直接委派,輔佐一州政務,旨在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察和控製。
作為知州的副手,通判不僅有管理錢糧戶口,賦稅獄訟的職權,還有直接向皇帝打小報告的資格。
與知州互相製衡,分化州郡之權。
陳文昭由進士而翰林,又做了幾年提督學政,並不是無能之輩。
但對庶務方麵委實不擅長,司馬光曾說躬親庶務,不舍晝夜,但有些事情哪怕親力親為,也不見的能做好。
正如李茂所想,陳文昭想借賊匪之事燒起出任東平府通判的第一把火。
但是他低估了知府胡師文的怠政之心,輕視了典吏押司坐地戶們的能量。
幾天來看似忙碌的腳打後腦勺,可正經事兒一件沒辦成,所以才在李茂麵前生出這樣的感慨和唏噓。
李茂聞弦歌而知雅意,陳文昭一句吏滑如油概括的太準確了。
東平府剛經曆一次科場弊案,再出現劫殺官員的大案,上到知府下到捕快,都得跟著吃掛落。
達成這樣的共識上下一心捂蓋子扯陳文昭的後腿,僅憑陳文昭一個光杆通判的確玩不轉,除非陳文昭行使直奏之權。
監州之權是一把雙刃劍,能給皇帝打小報告不假,可是剛赴任就打小報告,從側麵說明陳文昭能力不夠。
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打不開局麵,不能團結同誌,身在仕途這是很不好的評價和標簽。
陳文昭向來喜怒不形於色,見李茂因為他一句話而皺眉沉思,覺得自己這樣做不好,話鋒一轉問道:“李茂,你可取了表字?”
李茂愣了一下:“學生年未及冠,還沒有表字。”
“我既然做了你的老師,而你又父母雙亡,已然頂門立戶,這個表字就由為師給你取吧!”
陳文昭略微沉思,接著說道:“唐朝杜荀鶴有一首詩,自小刺頭深草裏,而今漸覺出蓬蒿,時人不識淩雲木,直待淩雲始道高,你名李茂,表字淩雲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