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李恪的旨意,在場大臣紛紛嘩然。
他們沒有想到,李恪竟然會不守承諾,公然變卦。
由於他們在這之前投入了太多成本,以至於有不少大臣甚至開始大罵:
“殿下,你這麽做簡直是言而無信!你現在可是代表著皇家的,你這麽做,置陛下,置皇室的信譽為何物啊?”
“殿下,需知始作俑者,其無後乎。你這麽做,難道就不怕以後有人效仿你嗎?”
“殿下,你這麽做太過分了!這麽做之惡劣,和隋煬帝楊廣簡直不相上下啊!”
聽著一眾大臣在底下謾罵自己,李恪卻是一副如沐春風的表情。
李恪很清楚,這些家夥如此激動,顯然是被自己命中要害了。
李恪眼神淩厲,逡巡了在場所有人,最後噙著笑問道:
“孤之前的要求,隻是希望你們能做出一套能夠推動辦學金的體係,然後就讓你們搞辦學金。孤又不會插手你們的事情,這有何不妥?”
“如果你們覺得有問題,大可以將田收回去,孤又沒有沒收你們一分一寸的田地,還能阻止你們反悔不成?”
這…
李恪的話,天衣無縫,他甚至表示願意讓眾人反悔。
三言兩句就把自己的責任撇清幹淨。
這一下,直接說的在場所有人啞口無言。
隻是,眾人看著站在群臣隊列前排的魏征,看著那道鐵骨錚錚的背影,卻不免有些頭疼。
雖說未曾從意識形態立場上,是反對商賈,反對錢莊,甚至是反對李恪的。
然而支撐辦學金推行的法理依據,卻是根植於儒家傳統意識形態的“有教無類”。
對於資產階級,魏征無疑是一個反t動派。
但從封建統治者的角度來說,魏征卻有著鐵骨錚錚的道德觀。
要讓他放棄學田,放棄推動辦學金的實施,放棄讓更多人接受教育,他寧可一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