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於前線的插曲,暫且不表。
大後方,長安城,主持監國的李恪還在持續著自己的變法。
蜀王府,書房內。
李恪看著長安錢莊的掌櫃錢忠,詢問道:
“長安士族上個月一共存進多少銀子了?”
“回殿下的話,士族們對於在錢莊存錢這件事,表現得十分踴躍。至上個月最後一天,他們已經存進了五千萬兩銀子。”
聽到這話,李恪不禁露出一抹冷笑。
他心中暗想道:
“說起來,我記得,後世學者通過史料推測的唐代,白銀總量不過三千五百萬兩左右。”
“然而別說世家大族存到錢莊的錢了,光是我從長安,洛陽兩城商賈處收儲的量,就不止這個數字。”
“不過這個結果,並不覺得奇怪。畢竟華夏曆史上白銀存量最多的帶清,可是有著十一億兩的白銀,是唐朝的三十倍以上。”
“可若真是如此,那嚴重的通貨膨脹必然會導致從唐到清這段時間裏,糧食價格暴漲。”
“然而,哪怕考慮到新型高產作物對通貨膨脹的抑平作用,白銀增加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也沒想象中那麽大。”
“隻能說,史書不愧是人寫的。史書上華夏唐代三千五百萬兩銀子背後,恐怕還藏著更多的銀兩!”
至於這銀兩到底有多少,李恪推測,應該在兩到三億之間!
這意味著,李恪當初利用機械印刷機印刷書籍,收割了士族一百萬兩的財富。
這些財富看似很多,但對於士族來說,其實並沒有到達傷筋動骨的地步。
那一百萬兩,不過是讓他們的日常資金周轉出現問題而已。
隻要給他們一兩個月時間,他們還是能恢複元氣的。
不過這一次,士族雖然一口氣在李恪的錢莊存了五千萬兩。
但這一行為對他們的影響,反而要比上一次付出一百萬兩更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