貞觀八年,二月。
朝堂之上。
今日的朝堂有些不太一樣。
眾臣吵成一團,不可開交。
魏征更是紅著臉,與李世民據理力爭。
李世民臉色有些不好看,但一句話也沒說。
導致如此,究其原因,還是因為一份奏折。
這奏折上寫著的,乃是諸多改革之法。
“大唐雖說表麵上富麗堂皇,乃是盛世,但實際情況,已經危如完卵。”
“雖說大唐國庫充盈,但近些年來天災不斷,國庫大多拿去賑災。”
“吐穀渾、高句麗等異族虎視眈眈,出軍一樣需要大量的軍費。”
“如今諸多改革,首要就是改革收稅……”
這收稅之法,恰好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。
吐穀渾現如今寇邊,邊境動**,李世民大怒,準備禦駕親征,帶領李靖、侯君集、王道宗等人出征剿寇。
偌大的大唐,需要有人監國。
而這監國的人選,便是呈上奏折之人!
令李世民感到意外的是,呈上奏折的,不是太子李承乾,也不是自己最喜愛的四子李泰。
而是如今年僅十五歲的吳王李恪!
但,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李恪的這份奏折。
此奏折一出,一傳十十傳百,基本上朝堂百官全都知道了。
這下可好,百官們一個個據理力爭,寧願死,也不願讓這改革之法施行。
究其原因,除了涉及到了自身利益之外,如此變更祖宗之法的後果,他們並不願承擔。
“陛下!此法違背祖訓,斷然不可施行!”
“如此做,就是在搜刮民脂民膏!”
“如此做,無異於飲鴆止渴!”
“監國一事,還請陛下多做思量!”
魏征一臉的凝重,早已做好了死諫的準備。
周圍大臣見狀,急忙跟隨魏征跪倒在地,連連重複魏征的話。
這改革之法上麵寫的畢竟不光是官員,還有一些商賈鄉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