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大唐:我,李恪,效仿李二搞政變

第112章【寧國】

石見銀礦是十四世紀時被日本人發掘出來的,之前誰也沒有注意過。

但是,當他們開始挖掘白銀之時,他們的恐懼就會變得更加強烈。

為何?

好大的一座銀礦山!庫存實在是太多了!

十七世紀時,單是給幕府的銀子就超過了二萬七千斤。

根據史料,日本人一年出口三十八噸,大部分是從史見縣運來的。

而這三十八噸,相當於世界上三成的銀礦產出。

由此可見,這塊銀山的珍貴!

但比這更離譜的,卻是更離譜的!

17世紀早期,在日本北方的佐渡島,人們在這裏找到了一座可以在戶外進行采礦的黃金。結果,他們不但找到了黃金,而且還找到了白銀!

而在這個地方,他們已經挖掘了三百多年。三百多年來,

冶煉出黃金78噸,銀2300噸!

這可不是什麽重量!

好霸道!

現在,這座島嶼被從海上運過來的人占據了,用來打魚、曬網,實在是太浪費了!

而且,劉仁軌現在接手的築紫島上,也有一座巨大的金礦,現在也是他的了,不用想太多。

等這座築的事情解決了,就可以開始挖掘了。

但佐渡島,實在是太誘人了!一定要弄到!

否則,很快就會被日本人,甚至是倭島北方的蝦夷部落給搶走。

所以,李恪派遣了一批運輸艦,一千名士兵,把事情解決了。

有了這麽多的銀子,寧國就有了以銀為主要貨幣的先決條件。

如果是用貴金屬做流通,那麽,就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,否則,就會被其他國家控製,然後被其他國家搶走。

有了石州的一座礦山,寧國就能得到大量的銀礦。

這是一種金錢。

現在,在大量的交易中,用來支付的銅幣,是用來支付貨款的。

大量的貿易費用,將會大大減少運送和運送的負擔。